教育科研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薛幼教育>教育科研> 文章

《幼儿园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9/7/16 10:28:24 作者:学校管理员 浏览量:18303次

《幼儿园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缘起与解决问题

(一)基于国内外体育活动的研究现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古希腊的柏拉图、现代的福禄培尔、克鲁斯卡娅以及中国近代的陈鹤琴等诸多幼教专家,都把幼儿园体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确立了“幼儿园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基于教师发展的需要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引领教师转变思维方式创造性的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从幼儿的发展现状、年龄特点、兴趣与需要出发,科学划分活动区域、科学投放体育活动材料,发挥体育材料和体育器械的最大功能,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形成各个活动区域,让幼儿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中充分地自由活动,在独立或合作活动中提高自主运动能力,使每个幼儿的基本动作、运动能力、个性等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均衡发展。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锻炼课题研究人员,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并使之辐射到全体教职工。

(三)基于幼儿发展的需要 

在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中,幼儿的活动空间是室内的好几倍,互相间的干扰很少,自由活动的空间非常大,幼儿可以与丰富的活动材料、充足的空间、时间相互作用,促进其动作、思维、意志等方面发展的活动,也是培养、发展幼儿创新能力,对幼儿将来的成长大有好处。

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中运动能使骨骼强健,肌肉发达,促进身体健康发育;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为大脑提供高质量的营养,使头脑更灵活,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四)基于幼儿园特色发展的需要

我园于2004年就致力于体育活动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先后申报了常州市教育科学院十二五立项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在2005年,我园依托课题,确立了“阳光体育”特色。虽然我园积淀了很多体育活动研究方面的经验,但是在活动场地、材料的整体规划方面、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方面等还存在着不足,其主要表现为:场地安排上——基本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场地划分,对活动内容的选择适宜性有限制;材料整理与归类上——实现的是材料园内共享原则,但是摆放地点及管理维护基本都是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在拿取和整理上都有很大的弊端;活动形式上——集体活动多,个体、小组活动少;认识功能上——幼儿园教师缺乏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兴趣而不注重体育活动的作用;对于幼儿运动量的调控存在随意性;还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幼儿兴趣需求无法满足的现象。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一)课题研究概念与界定

区域性体育活动: 它是一种把运动场地区域化并以区域为基础开展的体育活动, 它改变了传统的活动方式,变“以集体活动”为“以分散活动为主”,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开放性、交互性和创造性,使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 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幼儿园基本的体育活动形式的一种补充。 它是指幼儿在一定的体育活动区域内自主、自愿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自由结伴、自选内容、自主活动,充分利用园内场地,器材、形成各个活动区域。它与其他形式的体育活动相比,有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富有自主性、启发性的特点。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问题的分析,科学划分户外体育活动区、投放材料,创设适合孩子的体育游戏环境。

2.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本园特色的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课程方案。

3.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观察、评价能力。

(二)研究内容:

    1.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研究

3.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中材料投放研究。

4.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四、过程概述与方法设计

(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实践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握国内外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研究的进展和研究趋势,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不断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实施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幼儿园当前的课程现状、本土有价值的可利用的乡镇特色资源,通过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分析讨论如何开发资源,最后就如何使用资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真实的问题进行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运行机制。

结题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分析法等。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运用,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启动课题(2016年3月~2016年7月)

(1)确定成员,成立课题组。

(2)理论学习,提升自我。

(3)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目标。

(4)统计出我园现有户外体育活动器械以及户外活动材料并进行分类。

2.第二阶段——实施课题(2016年8月 —2019年1月 )

   (1)进入正常研究。结合我园实际,确立研究内容,以户外体育活动材料的投放为切入点,探索激发幼儿体育活动兴趣的教育策略。以区域活动为载体,探索培养幼儿自主活动的教育策略,以其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协调发展,达到增强幼儿体质的目的。    

   (2)在课题组的管理、协调下,各班根据课题阶段计划制定研究思路,有步骤地实施课题实践。具体包括如下过程:学期初讨论制定阶段性活动计划,确定研究任务;以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为载体开展研究;每个阶段做好实践总结工作,及时反馈信息、总结经验。

   (3)中期评估微调方案。做好阶段性研究报告,总结并交流已有经验,分析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困惑,对研究思路进行调整。课题组研究成员做好相关工作,接受中期评估。

   (4)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研究。针对微调后的课题研究方案,有针对性地继续做好实践工作,及时反思、调整课题实施方案,并关注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纳。

3.第三阶段——推进课题(2019年2月—2019年4月)

(1)开展外出培训、专家指导、理论学习、反思交流等活动。

(2)边研究边调整行动方案。

(3)结合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细化研究,形成案例集。

(4)基于园情,完善调整园本课程修订版。

4.第四阶段——结题活动(2019年4月—2019年5月)

(1)撰写研究报告。

(2)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接受结题评估。

五、实施策略与研究过程

(一)发现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园地处农村,在开展户外游戏活动过程中受场地、器材的影响存在不少局限性,如:户外游戏场地功能不够齐全,游戏器材种类较少,利用率低,游戏种类单一乏味,远离幼儿的生活实际,不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我园阳光体育特色研究基础上,在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区域划分、材料投放、游戏的组织上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的操作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幼儿园健康领域教师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幼儿园体育活动》等教育专著,了解了幼儿户外体育游戏的基本元素,幼儿大小肌肉运动发展规律,户外体育活动指导原则等内容,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2)盘清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我们对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器械、材料进行了统计。基于幼儿园活动场地现状、幼儿运动能力预测等实际情况,通过园本教研、专题沙龙、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罗列出以下的问题:

①每个区域里投放的材料,如何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运动需求?

②幼儿在每个户外运动区活动的运动量能否达成? 

③如何调控自主选择和运动量达成的尺度?

④如何协调教师高控和幼儿自主选择的度?

(二)解决问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认清现状、发现问题、明确研究方向之后,我们采用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来解决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环境的创设、区域划分、环境创设、材料投放等方面的问题。

1.改变教研模式——以“六顶思考帽”的平行思维模式有效研讨

针对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环境如何创设、材料如何投放、区域怎么划分上,我们采用了六顶思考帽的形式进行了教研,即:“白帽”先行,教师们需要将平日内积累的问题集中呈现(包括:环境创设、活动材料的投放、幼儿的动作发展等);“黄在绿前”先将所有问题加以归类、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再以“绿帽概念”专注想点子,寻找解决办法;“黑后有绿”对有价值的点子加以识别,再二次寻找解决方案……这种从争论式的“对抗性思维”走向集思广益式的“平行思维”,突破我们传统的研讨模式,从而提高成效。 

(如下图:)


 

2.整合资源,科学划分

基于以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断思考:什么样的户外区域性体育游戏环境才能满足幼儿在动作发展和身体运动的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支撑幼儿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怎么样整合园区资源才能最合理的使用?针对我园的地理优势,把这些资源合理划分,共划分了十个区域,为幼儿的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见户外区域性材料投放调整计划表)

区域 材料的投放

调整前 调整后

攀爬区 竹梯、竹竿、扁带、软梯、安全帽等 第一阶段:竹梯(2.5米、3米)、竹竿、扁带、软梯、安全帽、

第二阶段:竹梯(1.5米、4米)

第三阶段:小动物图片以及与之对应的食物、小锣、任务卡等

跳跃区 单元砖、单元条、单元桶、小竹马、小手印、小脚印等 第一阶段:单元砖、单元条、单元桶、小竹马、荷叶垫等。

第二阶段:自制水果、皮牛筋、软梯。

第三阶段:小鼓、跳跃垫、沙包、骰子等。

平衡区 梅花桩、平衡木、实木组合、竹梯、独木桥等 第一阶段:单元砖、单元条、单元桶、粗细不等的树桩、木板凳等

第二阶段:实木组合、竹梯、大树干、高跷、大鞋、跷跷板等

第三阶段:轮胎小吊桥等

悬垂区 滑索、安全帽等 第一阶段:滑索、安全帽等

第二阶段:小篮子、游戏卡片等

第三阶段:毛绒玩具等

球  区 投篮器、篮球、足球、抛接球等 第一阶段:篮球、足球、抛接球、粘球衣、棒球棍、各色球若干等

第二阶段:计分卡、投篮器等

第三阶段:足球脚步训练障碍物等

投掷区 小伞、纸球、废旧的锅盖制作的“怪兽”、茶叶篓子、圈子、毛绒玩具等 第三阶段:自制投掷网、自制水管、纸球、废旧的锅盖制作的“怪兽”、圈子、毛绒玩具等

第二阶段:小伞、茶叶篓子等

第三阶段:稻草人、毛绒玩具、直径20厘米的竹圈等

骑行区 自行车、扭扭车、滑板车等 第一阶段:自行车、扭扭车、滑板车、小交警服装、口哨等

第二阶段:加油站、加油卡、修车卡等

第三阶段:小桶、抹布、洗车卡等

钻爬区 户外爬网、油桶、钻爬筒、竹梯、毛毛虫钻爬网等 第一阶段:单元砖、单元桶、体操垫、竹梯等

第二阶段:户外爬网、油桶、钻爬筒、轮胎等

第三阶段:小拱桥、毛毛虫钻爬网等

民间游戏区 跳房子、铁环、竹竿、牛皮筋、小龙、平衡凳等 第一阶段:小狮子、小鼓、音乐、跳房子、铁环、牛皮筋、小龙、平衡凳、圈子等

第二阶段:竹竿、手帕等

第三阶段:小竹马、自制小尾巴等

3.以点带面,区域辐射

为了保证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将研究活动成为常态,我们采用了观察法进行了研究,组织教师们现场观摩研讨,每次选定一个区域进行研讨,观摩的教师定点观察1名幼儿,每次观察3分钟,针对自己观察的结果,对照《指南》分析出该区域环境创设的适宜性、材料投放的科学性。从而总结出该区的亮点及不足,进行调整后再次的观摩研讨,观摩的教师将该区的亮点借鉴到自己的区域活动中,不断促进幼儿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行动提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华东师范大学王振宇教授提出:“没有身体动作就没有游戏,也没有认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运动是无处不在的。”那如何从本园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空间,创设具有追随孩子发展需要的户外运动环境,我园做了以下的尝试:

1.自主规划 改造环境

园内大面积连续的绿化带、一些景观虽然能美化园区环境,但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户外活动空间。在课题研究的初期,我们就让孩子们走出户外进行活动,在每天的游戏分享环节中,以:“你在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时遇到了哪些问题?你觉得应该怎么办?”为主题的分享活动,最终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问题墙呈现,并根据孩子们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结合园所实际改造。改造之后,成片的场地更广阔,幼儿的通道更多,孩子们的游戏更尽兴。

2.自选材料 优化环境

对于改造后的环境,在材料的投放上更加要充分考虑对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推进作用。既防止“吃不饱”,又避免“咽不下”。我们首先确立一个共同教育的大目标,然后分解成若干子目标,针对不同年龄幼儿进行分解细化,根据目标选择将要投放的材料。将细化选择后的材料分年龄段和幼儿一起讨论:你需要哪些材料?你会怎么玩这些材料?然后初步确定并投放。初次投放材料之后,老师则退到幼儿身后,通过观察并记录幼儿材料使用的频率,统计幼儿材料的使用情况,记录幼儿需要的新材料……这样循环往复,投放的材料在不断的变化,环境和材料随时在追随着孩子的发展而改变着。

3.自由调整 灵动环境

《指南》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我们前期创设的车区是一块半圆形的水泥道,但是游戏中发现孩子们总是把车聚集在大型玩具旁的一块空地,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说这里去哪都方便,原来这块空地跟大型玩具边的林荫小路以及通往投掷区的小路相近相通,为了骑车更方便,游戏更有趣,他们就自发的将车区整体迁移了。我们顺势利导,采用线条箭头图示法将这些场地联动起来,设计一个环形的车区整体路线,并投放车区的辅助设施,如加油站、仓库、红绿灯、洗车房、停车场、服务区等增强游戏情境。同时用线条箭头图示将隔壁小路相连接,既共享了资源延长了行驶的路线,又让幼儿明确方向自主骑行,充分感受行驶速度的快感和刺激,持续保持游戏的流畅性和安全性,深受幼儿喜爱。

4.立体开发 盘活环境

立体开发指地面以上,通过对垂直空间的充分利用,以求取得更大运动效益。我们充分挖掘园所建筑墙壁以及大树等立体环境,创设户外体育游戏环境,发展幼儿运动能力,培养探险、合作、勇敢等良好品质。攀爬区原是一片闲置场地,地面面积比较小,将创设的重点放在墙面和相邻大树间的立体空间综合利用上。挂上绳梯、架上竹梯,树与树之间用扁带和滑索连接,孩子们自由的在这里进行各种挑战性的游戏。

(四)经验拓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三年的实践和研究,幼儿参与方式发生本质性的转变,转变为幼儿自主、自由的开展,真正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人和主体,参与的兴趣被充分调动,活动挑战性不断增强,运动更加充分。但是如何基于儿童立场,进一步调整、优化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环境创设(时间安排、空间设置、材料投放)和组织实施(活动组织、观察与指导)等,让幼儿体验游戏应有的欢快愉悦,呈现出天性张扬的一面。

1.场地改变,求合理

根据园区各类资源的特征,结合户外自主性体育运动的要求,我们将对园区场地再次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认真对照《指南》,科学分析出每个年龄段孩子动作发展的大致水平和核心经验,让幼儿园隐性的教育资源转化为显性的幼儿户外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幼儿园组织教师对园区的存在形式、表现方式、分布情况等进行了实地勘察,对场地进行改变和整合。

2. 探索形式,寻策略

在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中,为了让兴趣成为幼儿学习和运动的动力,我们需要在一个小时的户外体育运动分配上做调整,在创设自由、自主的活动氛围的前提下,以自主活动为主,集体活动为辅,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全园区域性体育活动开展的有效策略。

(1)初步融入阶段

小班幼儿由于自理能力较弱,肌肉骨骼发育不全,而且喜欢跟着自己班级教师。因此小班区域活动以班级轮换式为主,遵循“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分为三种组织形式:幼儿自由选择,教师随机指导;全班幼儿分组,各跟一个老师;教师固定自己指导的场地,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场地。

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营造师生互动的活动氛围。

◆以玩伴身份适时介入指导,如:幼儿在车区活动里玩小推车,当“小司机”玩久了,觉得单调,兴趣下降时,教师便以“司机”的玩伴的身份共同参与,启发幼儿穿过树林,遵守交通规则,“小司机们”又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丰富的角色语言与角色情节的运用。如:把各种各样的活动器械拟人化“大怪兽”“袋鼠宝宝”等。在活动过程中使用形象、有趣的角色语言更易让幼儿接受:在钻爬区,为了增加难度,我们在网上挂了小铃铛,可幼儿根本不理,弄得铃铛乱响,怎么说也不听,可后来,老师以角色情节提醒幼儿这是“炸弹”,碰到了会爆,就再也没有幼儿去碰了,每次他们钻的时候都很小心,害怕“炸弹”爆炸了。

◆创设形象、有趣的角色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激情,如:在平衡区,幼儿对踩“树桩”失去了兴趣,教师就创设了“小和尚给树浇水”的情节;在投掷区设计了“打败怪兽”、给“图形宝宝喂食”等情节;攀爬区创设了“护送粮食”等情节。

中班幼儿由于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自主活动意识提高,采取年级组活动的方式,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是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以角色语言适时引导,这是小、中、大班幼儿都比较喜欢的指导方式。

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幼儿爱模仿,学榜样,教师在活动中为孩子树立榜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的孩子活动能力强一些,就让他和能力弱的在一起。如:在玩球区,能力强的幼儿能用纸棒等辅助材料赶小球,能力弱的幼儿多看几遍,慢慢跟着多学几次也就会了。这种结伴活动,让幼儿互相模仿,互相学习,互相带动,互相激励,共同享受活动的乐趣,以求得共同发展。

◆注重个体差异。对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多采用鼓励性、自主性的方式,如:“你今天和几个玩具宝宝做了朋友?”“和每个玩具宝宝都做好朋友,好吗?”以鼓励他们去尝试新器械,增强活动能力,对胆小内向、不愿参与活动的幼儿,有时就采用指向式语言,如:“皮球宝宝没有朋友找它玩,真伤心,你和它玩玩,交个朋友好吗?”从而引导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

大班幼儿由于动作协调性较好,自主意识增强,各方面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教师多以幼儿为主,让幼儿自由探索各种活动区的器械玩法,能够一物多玩,能够创造性的玩,教师起引导作用,当游戏进行不下去或者需要教师时再介入。如:在平衡区里,幼儿把一架架竹梯架在轮胎上,搭设了一座座小桥,有的在上面爬,有的勇敢地走一走,大家共享创造表现的成果,教师就创设时机,抓住生成的契机,营造幼儿求新创造表现的宽松的心理氛围。“这样的小桥真小,如果人多就不好走了,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河去的,怎么办呢?”幼儿通过讨论、时间、最后搭成十字形立交桥。在下一次活动中,幼儿又想出了用竹梯做翘翘板的设想,竹梯的玩法越来越多,让幼儿尝试一物多玩,从而开发了幼儿的创造潜力。

(2)混班游戏阶段

当孩子们已经熟知各个区域的游戏规则和功能。由于不受场地的限制,在同一时间平行班级孩子能自然而然的一起活动。于是我们调整活动时间,方便孩子混班活动。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扩大了他们交往的范围,并且拓展了个人游戏的空间,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性、计划性。

在混班运动游戏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建议:“我们一起游戏,好吗?”“好哇,去玩什么呢?”“我们去救小动物吧”。可见,幼儿的游戏是自发的,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兴趣或愿望,而不是有别人所能支配和改变的。但是自主游戏不是放任自由,任其瞎玩,教师的指导变得尤为重要。在混班游戏中,孩子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游戏伙伴,每个区域里的孩子都来自其他平行班级。对于定点负责的教师来说,面对的是自己不熟悉的孩子,教师的介入和指导也就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地针对孩子原有的运动能力和水平采取积极有效的指导。经过多次研讨,结合实际,总结出适合混班运动的项目内容,寻找教师在混班运动有效的指导策略,提高教师在混班运动中面对幼儿个体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指导方法,同时制定便于实施的操作性强的幼儿混班运动的步骤。从而实现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得到快乐运动,又能达到有效锻炼的目的。

(3)混龄游戏阶段

当孩子们不局限于混班游戏时,混龄游戏悄然发生了。我们再次提调整活动时间与环节安排(见下表),将全园的户外运动游戏时间统一,方便幼儿大带小活动。我们尝试开展混龄幼儿体育游戏,没有任何的约束,孩子们自由选择玩伴,选择区域,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就更多,培养了幼儿积极主动、友好合作的等良好品质。

混龄区域体育活动的时间与环节安排(分冬令与夏令两类)

    时间 内容 形式 备注

15分钟 操节 班级为单位、集体 情绪调动、热身

40分钟 区域运动 自主选择、混龄  

10分钟 整理放松 自主+班集体 放松身心

关于时间的安排与调控:时间的整合主要是基于原有模式中的组织环节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因此进行了板块整合。而作为低结构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孩子多进行低强度、高密度的体育锻炼或游戏活动。因此,在运动负荷上我们主要通过孩子的自主调控与集体调节的方式进行。幼儿根据自己的身体感受可以自主安排是否需要休息,同时,用音乐作为活动节奏的控制信号贯穿全场进行集体性调节。在休息的时间段,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游戏项目等。

◆混龄核心价值一:善待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孩子会玩吗?当然会,答案是肯定的,玩是天性,孩子是天生的游戏者。传统体育活动组织模式往往比较倾向于行为控制,侧重于规章制度和幼儿服从,注重活动秩序,从而使活动带有强烈的规训色彩。尽管共同的学习生活需要有和谐的秩序,需要有一种纪律来维护和约束。但幼儿园体育活动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儿童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束缚幼儿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使他们享受不到体育活动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况且并不是有秩序的活动,就一定有了好的效果。善待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孩子一个自由的游戏权利,我们就能够充分的领略到天性张扬所呈现出来的童趣。

孩子怎么玩?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当幼儿有好动的天性和能力的时候,幼儿才愿意游戏——我要玩。当幼儿主动参与时,不仅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潜能,积极地吸收游戏情景中信息、主动地适应情景,而且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我们的口号是:走,外面玩去!我们的规则: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人玩任何东西。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因为有了活动的自由,不仅自主性得到提升,更激发了创造性,如器械的多种玩法与搭配,活动中发展与挑战共存,自由与规则共建。

◆混龄核心价值二: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和整体性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孩子平等对话者、沟通者、引导者、互动者、意义的共建者。教师充分尊重孩子的差异和个性,允许孩子作多种选择和创造。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从控制和维持走向引导和激励,从幼儿服从走向幼儿参与。

①在设置区域面积大小时,我们根据本园场地大小恰当安排,每个区域我们安排一位教师负责该区域的活动,一边较容易地实施管理和指导。

②各区域有明显的标志和确定活动的范围,而且各区域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便区域的分布更为明显,这样有利于幼儿选择区域,也有利于幼儿在换活动时作适当的身体调整。

③活动环境创设与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考虑幼儿年龄、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吸引不同特点的幼儿参与活动,从而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要,有助于幼儿体能不断发展。如:钻爬的障碍物,可以有高有矮,投准的“靶子”可以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攀登的设备可以有难有易。

3.观察解读,求发展 

在混班、混龄全自主的活动形式下,有时会忽视对孩子体育活动的观察和游戏行为的解读,教师的观察和指导时常处于盲目性,观察只能停滞在该区域来了多少人和与投放的材料互动次数的层面上。而对于如何通过观察,用《指南》来正确解读幼儿的学习、发展和需要的能力急需提升。因此,我们将以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为前提,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方式介入与指导,帮助幼儿拓展活动经验,提升运动能力与游戏水平。在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中,我们借助观察记录表,(见秋千区观察记录)帮助教师对孩子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梳理,从而有效构建幼儿与园区资源之间的运动平台,让孩子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过程中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

日  期 2018.9.12 观察者 王燕

幼儿姓名 佳佳、莹莹、胡梓涵 幼儿年龄 6-7岁

第一次观察


时间:8:56 

地点:秋千区 观 察 记 录 分 析 评 价

佳佳是中班的孩子,她选择了秋千区的绳梯。她双手紧紧的抓住绳梯,然后左脚踩到绳梯的最下面,此时绳梯因为没有固定就突然地剧烈晃动起来。佳佳赶紧身体往后倾,试图稳住绳梯,可是绳梯晃动的更加猛烈。她用另一只脚蹬住地,然后停止晃动。接着,她一只脚踏在绳梯最下面的木头上,身体仅 仅的贴住绳梯,然后绳梯随着绳梯前后晃动,她顺势把另一只脚也踩在绳梯的木头处,然后身体就像秋千一样前后晃动起来。 《指南》健康领域指出:应具有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玩秋千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秋千的剧烈晃动存在危险,所以会试图调整身体的倾斜程度或者肢体动作来使秋千平衡。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和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孩子们发现秋千没有固定会前后摆动与身体的不平衡是有关系的,她们在遇到问题时没有放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最终找到使秋千平衡的点,使自己开心的玩秋千。

对策与建议:

1.在游戏开始之前交代好幼儿,玩游戏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尝试自己游戏、探索游戏的不同玩法。

2.游戏结束后,可以将照片发给班级教师,在故事分享环节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玩法和困难,自己是如何解决的。

第二次观察

时间:9:11


地点:秋千区

  莹莹也是中班的孩子,她选择的是大树中间的轮胎秋千。开始她想自己坐在上面玩,可是在钻轮胎的时候发现轮胎是前后摆动的,她钻进一只脚,另一只脚抬起来轮胎就晃动了。她试了好几次都不成功,然后她突然把轮胎用力向后拉,拉到轮胎能摆动的最大位置,然后伸进一只脚站在地上没有坐在轮胎上,然后另一只脚踏进去呈站立姿势,接着坐在轮胎上,轮胎就顺势摆动起来。


 

第三次观察


时间:9:22


地点:秋千区

胡梓涵一来就选择了木质秋千,但是这个木质秋千底下的绳索有点松动,所以坐上去的时候会往后倾斜,胡梓涵不放弃就把屁股往后倾斜,这样秋千能晃起来但是摆动比较大。她晃了3个来回就下来了,说太难受了。怎么办呢?她邀请了她的好朋友可欣一起坐在秋千上,这样秋千就平衡了。两个孩子开心的玩起了秋千。

 




六、收获与成果

(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我园多维度创设的运动环境已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空间,而是一个富有教育内涵,充满智慧和童趣的运动空间,深深体会到了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对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教育价值。

1.促进了生长,增强了体能

近年以来,我园幼儿出勤率较高,均在90%以上,发病率在4%以下,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明显提高。通过三年的研究和坚持,幼儿的各项动作技能均呈现良性发展,例如幼儿在跑、跳、钻、爬、投掷等方面的技能都有很大的提高:

(附表:幼儿体能前测后测比对表)




项目


 人

完全达标 基本达标 不能达标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人数

(510人) 占比

% 人数(544人) 占比

% 人数

(510人) 占比

% 人数(544人) 占比

% 人数

(510人) 占比

% 人数(544人) 占比

%

折返跑 249 49% 412 76% 224 44% 113 21% 37 7% 19 3%

单手投掷 181 35% 339 62% 205 40% 148 27% 124 25% 57 10%

双手抓杠悬垂 258 51% 352 65% 211 41% 131 24% 41 8% 81 15%

单脚连续跳 244 48% 369 67% 226 44% 135 26% 40 8% 40 7%

平衡木 263 52% 432 75% 191 37% 86 16% 56 11% 26 5%


2.发展了智力,丰富了知识

体育活动使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密切配合,为幼儿发展智力、积极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创造和想象发展活动,并独立快速和机智灵活地处理活动中发生的问题,促使幼儿观察、注意、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同时,随着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幼儿有关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也丰富了,如:通过“小青蛙捉害虫”的游戏,幼儿获得了有关青蛙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

3.培养了情感,健全了个性

在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中,幼儿与同伴的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可以使幼儿理解互换、输赢等概念,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集体观念、合作游戏及交往能力,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同时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使幼儿心情愉快、性格活泼开朗,丰富了幼儿的情感,发展了幼儿的个性。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园的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对周边姐妹园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吸引了周边幼儿园多次来园参观学习;户外环境专题片《山里的孩子爱阳光》参加金坛区环境评比获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常州市级交流;多篇论文获省、市、区一二等奖。

主要研究成果统计表:

序号 类型 内 容 奖 项 获奖者

1 论 文获 奖 器械摆放对幼儿游戏的游戏及解决策略 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 王 燕

2 让孩子真正“动”起来 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级 杨志梅

3 让民间体育游戏成为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一个文化“餐点” 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级 张 燕


4 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环境创设初探 江苏省“五四杯”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

5 挖掘园区资源打造户外运动乐园 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级 王 燕

6 让课程游戏彰显儿童成长的生命色彩 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二等奖 杨志梅

7 课程游戏化下话游戏 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二等奖 黄 静

8 关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性的研究 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级 姚云霞

9 还给孩子更多的活动空间 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 臧江燕

10 用对方法 提高体育活动效果 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级 蒋 丹

11 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幼儿行为的有效观察与指导 金坛区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洪 艳

12 我园体育活动质量提升的几点尝试 金坛区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杨志梅

13 幼儿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初探 金坛区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 黄 静

14 灵动的空间  孩子的乐园 金坛区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 臧江燕

15 小班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中材料的有效投放之我见 金坛区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 单 佩

16 正视“以学定教” 学会“授人以渔” 金坛区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 王 燕

(三)丰富了园本课程,夯实了我园特色文化。

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贯彻实施《纲要》、《指南》精神,而且加快了我园的特色化进程。我们根据游戏的场地、动作等维度分为户外区域篇、民间游戏篇、基本动作篇汇编了《阳光体育特色课程》,;教师们将研究的案例进行了收集和梳理,汇编了《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案例集》;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也收集了环境创设和孩子们活动的照片汇编了《户外区域性体育特色环境集》和《户外区域性体育运动集锦》。

(四)课题研究成果初步得以辐射。

墙内开花墙外香,我园的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引来指前、直溪、朱林、尧塘等幼教同行取经切磋,收到姐妹园的高度评价,起到了辐射和指导作用;2018年5月对全区所有幼儿园进行了开放。

七、存在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感受到这对教师是很大的挑战,它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而老师们在编著园本课程中过多的是实践层面的思考,迫切需要专家的进一步引领,即理性思考层面和审稿把关层面的指导,从而使园本课程的价值更大。

(二)今后的设想

1.幼儿体育研究的视角已经变得更加多元,我们需要不断拓宽改善思路。三年的尝试还处在比较浅显的阶段,而在混班、混龄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中如何如何更好的完善教师的评价方式等,这些将成为我们下一个三年的研究方向。

2.加强对幼儿活动中的体能情况,通过孩子的表现,根据孩子的反应,及时分析原因,继续调整我园的混龄分区户外体育锻炼环境,让环境变成“幼儿行走的区域”,而不是停滞不动。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百花东路29号 电话:0519-82661576

金坛区薛埠镇中心幼儿园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